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
申请号 | cn202221514170.8 | 申请日期 | 2022-06-13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 ipc分类号 | 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 申请人地址 | 上海市闵行区中春路1088号19幢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上海明士华新材料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上海明士华新材料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单锋;弭远光;油文彩 |
代理机构 | | 代理人 | 林高锋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尘加热器组件,其包括u型加热管、套管以及密封法兰。u型加热管包括依次光滑连接的第一自由端部、弯曲底部和第二自由端部,所述套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自由端部和所述第二自由端部外周,且密封法兰用于密封u型加热管的第一自由端部和第二自由端部。所述u型加热管的第一自由端部、第二自由端部和所述套管均固定连接至所述密封法兰。本文所述的u型加热管的端部可通过设置在u型加热管自由端外周的套管和与该自由端部固定连接的密封法兰进行密封,从而防止了粉尘通过防尘加热器组件引入烘箱的加热腔体,使得整体烘箱具有防尘功能。
1.一种防尘加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加热器组件包括:
u型加热管,该u型加热管包括依次光滑连接的第一自由端部、弯曲底部和第二自由端部;
套管,所述套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自由端部和所述第二自由端部外周;
以及,密封法兰,所述密封法兰用于密封所述u型加热管的第一自由端部和第二自由端部;
其中,所述u型加热管的第一自由端部、第二自由端部和所述套管均固定连接至所述密封法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加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法兰包括朝着远离所述u型加热管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法兰板、第二法兰板以及第三法兰板,所述第一法兰板、第二法兰板以及第三法兰板均包括位置对应的法兰安装通孔以及u型加热管密封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加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法兰板的法兰安装通孔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法兰板的法兰安装通孔以及所述第二法兰板的法兰安装通孔,所述第三法兰板的法兰安装通孔适于容纳螺母,且所述第一法兰板的法兰安装通孔以及所述第二法兰板的法兰安装通孔适于穿过螺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加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法兰板的左侧。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尘加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加热管的第一自由端部和第二自由端部延伸穿过所述第一法兰板的u型加热管密封通孔、所述第二法兰板的u型加热管密封通孔以及所述第三法兰板的u型加热管密封通孔。
6.一种防尘烘箱,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尘加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烘箱包括箱体,该箱体的内壁形成一密封加热腔体,所述防尘加热器组件用于向所述密封加热腔体提供热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尘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加热器组件的u型加热管设置在所述密封加热腔体下方,所述密封加热腔体和所述u型加热管之间设置有挡板,且所述套管朝向u型加热管弯曲底部的一端抵接所述箱体的内壁但不与所述密封加热腔体流体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尘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烘箱还包括与所述密封加热腔体流体连通的降温排气管。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尘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烘箱还包括与所述密封加热腔体流体连通的抽真空接口,在抽真空接口与加热腔体连通的路径上设置有冷却罐。
10.如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尘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烘箱还包括设置在防尘烘箱顶部的警报器,用于显示防尘烘箱的运行状态。
防尘加热器组件及包括其的防尘烘箱\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尘加热器组件及包括其的防\n尘烘箱。\n背景技术\n[0002] 聚酰亚胺薄膜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学、电学和光学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柔性显示器\n和光刻胶等领域。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过程通常包括:(1)使二胺单体和二酐单体反应,得\n到聚酰亚胺前驱体聚酰胺酸;(2)将聚酰胺酸涂覆在衬底上,对聚酰亚胺酸进行热亚胺化或\n者化学亚胺化,得到聚酰胺薄膜。\n[0003] 在对聚酰胺酸进行热亚胺化时,需要用到烘箱。但因为聚酰亚胺酸中包含有机溶\n剂,它们在挥发时容易起泡和带走物料,使制备的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粗糙度达不到要求。此\n外,现有的烘箱和加热器容易引入外来物质,污染聚酰亚胺酸。\n[0004] 为此,本领域持续需要开发一种防尘加热器组件及包括其的防尘烘箱。\n实用新型内容\n[0005] 为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防尘加热器组件及包括其的防尘烘箱,\n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具体来说,本文所述的防尘加热器组件可包括u型加热\n管、设置在u型加热管自由端外周的套管和用于密封u型加热管自由端部的密封法兰,套管\n和u型加热管的自由端均固定连接至密封法兰,从而防止了粉尘通过防尘加热器组件引入\n烘箱的加热腔体。\n[000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以下技术方案。\n[0007] 在第一方面中,本申请提供一种防尘加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加热器组\n件包括:\n[0008] u型加热管,该u型加热管包括依次光滑连接的第一自由端部、弯曲底部和第二自\n由端部;\n[0009] 套管,所述套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自由端部和所述第二自由端部外周;\n[0010] 以及,密封法兰,所述密封法兰用于密封所述u型加热管的第一自由端部和第二自\n由端部;\n[0011] 其中,所述u型加热管的第一自由端部、第二自由端部和所述套管均固定连接至所\n述密封法兰。\n[0012]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法兰包括朝着远离所述u型加热管的方\n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法兰板、第二法兰板以及第三法兰板,所述第一法兰板、第二法兰板以及\n第三法兰板均包括位置对应的法兰安装通孔以及u型加热管密封通孔。\n[0013]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法兰板的法兰安装通孔直径大于所述第\n一法兰板的法兰安装通孔以及所述第二法兰板的法兰安装通孔,所述第三法兰板的法兰安\n装通孔适于容纳螺母,且所述第一法兰板的法兰安装通孔以及所述第二法兰板的法兰安装\n通孔适于穿过螺栓。\n[0014]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管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法兰板的左侧。\n[0015]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加热管的第一自由端部和第二自由端部\n延伸穿过所述第一法兰板的u型加热管密封通孔、所述第二法兰板的u型加热管密封通孔以\n及所述第三法兰板的u型加热管密封通孔。\n[0016] 在第二方面中,本申请提供一种防尘烘箱,其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防尘加热器\n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烘箱包括箱体,该箱体的内壁形成一密封加热腔体,所述防尘\n加热器组件用于向所述密封加热腔体提供热量。\n[0017]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尘加热器组件的u型加热管设置在所述密\n封加热腔体下方,所述密封加热腔体和所述u型加热管之间设置有挡板,且所述套管朝向u\n型加热管弯曲底部的一端抵接所述箱体的内壁但不与所述密封加热腔体流体连通。\n[0018]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尘烘箱还包括与所述密封加热腔体流体连\n通的降温排气管。\n[0019]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尘烘箱还包括与所述密封加热腔体流体连\n通的抽真空接口,在抽真空接口与加热腔体连通的路径上设置有冷却罐。\n[0020]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尘烘箱还包括设置在防尘烘箱顶部的警报\n器,用于显示防尘烘箱的运行状态。\n[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文所述的防尘加热器组件中,u型\n加热管的端部可通过设置在u型加热管自由端外周的套管和与该自由端部固定连接的密封\n法兰进行密封,从而防止了粉尘通过防尘加热器组件引入烘箱的加热腔体,使得整体烘箱\n具有防尘功能。\n附图说明\n[0022] 通过结合附图对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在附图\n中:\n[0023] 图1显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尘加热器组件的立体图;\n[0024] 图2显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尘加热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n[0025] 图3显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尘加热器组件的主视图;\n[0026] 图4显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尘加热器组件的俯视图;\n[0027] 图5显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尘加热器组件的剖面示意图;\n[0028] 图6显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尘烘箱的立体图;\n[0029] 图7显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尘烘箱的主视图;\n[0030] 图8显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尘烘箱的俯视图;\n[0031] 图9显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防尘烘箱内部结构示意图。\n[0032] 在上述附图中,各附图标记含义如下所述:\n[0033] 1、u型加热管,11、第一自由端部,12、第二自由端部,13、弯曲底部,2、套管,3、密封法兰,31、第一密封法兰,32、第二密封法兰,33第三密封法兰,301、法兰安装通孔,302、u型加热管密封通孔,4、降温排气管,5、抽真空接口,6、冷却罐,7、挡板,8、密封加热腔体,801、内壁,802、通气孔,803、卡接孔,9、警报器。\n具体实施方式\n[0034] 除非另作定义,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n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n[0035] 本文中列举的所有的从最低值到最高值之间的数值,是指当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n相差两个单位以上时,最低值与最高值之间以一个单位为增量得到的所有数值。\n[003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n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n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n[0037]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n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n[0038]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文所述的防尘加热器组件和防尘烘箱的详细技术\n特征。\n[0039] 首先将参考图1‑图5描述本文所述的防尘加热器组件。\n[0040] 参考图1‑4,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文所述的防尘加热器组件可包括u型加热\n管1、套管2和密封法兰3。u型加热管1可包括依次光滑连接的第一自由端部11、弯曲底部13\n和第二自由端部12。第一自由端部11和第二自由端部12的外周均可设置有套管2。换句话\n说,可为每根u型加热管1设置两个套管2。密封法兰3用于密封u型加热管1的第一自由端部\n11和第二自由端部12。具体来说,u型加热管1的第一自由端部11、第二自由端部12和套管2\n均固定连接至密封法兰3,从而实现对u型加热管1的密封。通过这种结构,可以防止粉尘通\n过u型加热管1引入到待加热的空间中。\n[0041]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u型加热管1可为石英加热管,套管2可为不锈钢套管。\n[0042]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到图5,密封法兰3可包括朝着远离u型加热管1的\n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法兰板31、第二法兰板32以及第三法兰板33第一法兰板31、第二法兰\n板32以及第三法兰板33均包括位置对应的法兰安装通孔301以及u型加热管密封通孔302。\n参考图5,第三法兰板33的法兰安装通孔直径大于第一法兰板31的安装通孔以及第二法兰\n板32的安装通孔。第三法兰板33的法兰安装通孔适于容纳螺母,第一法兰板31的法兰安装\n通孔以及第二法兰板32的法兰安装通孔适于穿过螺栓。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法兰板\n31的法兰安装通孔的直径可大于第二法兰板32以及第三法兰板33的法兰安装通孔。在这种\n情况下,可将螺母安装在第一法兰31的法兰安装通孔中。\n[0043]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套管2可固定连接至第一法兰板31的左侧。在该实施方式\n中,u型加热管1的第一自由端部11和第二自由端部12延伸穿过第一法兰板31的u型加热管\n密封通孔、第二法兰板32的u型加热管密封通孔以及第三法兰板33的u型加热管密封通孔。u\n型加热管1自由端部可通过例如密封盖的装置进行密封。密封法兰3可以有效防止粉尘从u\n型加热管1的自由端部与烘箱壁之间的间隙进入烘箱。\n[0044] 接下来,将参考图6‑9详细描述本文所述的防尘烘箱的结构。\n[0045] 如图6‑9所示,本文所述的防尘烘箱可包括如上所述的防尘加热器组件。具体来\n说,防尘烘箱可包括箱体,该箱体的内壁801形成一密封加热腔体8,防尘加热器组件用于向\n密封加热腔体8提供热量。\n[0046] 如图9所示,防尘加热器组件的u型加热管1可全部设置在所述密封加热腔体8下\n方,密封加热腔体8和u型加热管1之间设置有挡板7,且套管2朝向u型加热管弯曲底部13的\n一端抵接箱体的内壁801但不与密封加热腔体8流体连通。具体而言,为了实现烘箱的保温,\n烘箱的内壁801和外壁之间通常可设置较厚的保温层,在这种情况下,套管2可穿过保温层,\n直到直接接触内壁801,从而防止向密封加热腔体中引入杂质。\n[0047]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防尘烘箱还包括与所述密封加热腔体8流体连通的降温\n排气管4。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尘烘箱还包括与所述密封加热腔体8流体连通的\n抽真空接口5,在抽真空接口与加热腔体连通的路径上设置有冷却罐6。在一种具体实施方\n式中,所述防尘烘箱还包括设置在防尘烘箱顶部的警报器9,用于显示防尘烘箱的运行状\n态。例如,当防尘烘箱正常运行时,警报器9可显示绿色。当防尘烘箱出现运行故障例如温度\n失控时,警报器可显示红色。\n[0048]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n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n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n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